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guī)砹锁櫠嘉膶W專科學校排名 中國古代教育史,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一起來看看吧!
鴻都門學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學藝術專門學校。
漢代是我國古代教育的大發(fā)展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較完備的教育體系。漢代的官學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兩大類,私學也在兩漢時期有很大的發(fā)展。官學里面需要大家掌握的重要學校有三所:太學、鴻都門學以及文翁興學。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在長安建立太學作為當時的最高學府。
而鴻都門學是漢靈帝劉宏設置,將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畫像懸掛其中。但是鴻都褲磨敬門學并不是研究儒家經典游仿,而是探討辭賦、書法等學科。在“獨尊儒術”的漢代,改變以儒家經學為唯一教育內容的舊觀念,提倡對文學藝術的研究,是鴻都門學對教育的一大貢獻。
漢景帝時蜀郡太守文翁到達地方之后,發(fā)現(xiàn)當?shù)匚幕浜螅谑沁x派人員到京師學習,并且設文學宮,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漢武帝即位后,對文翁的事跡極為贊賞,下令各郡國仿照蜀郡設立學校。文翁興學,西漢最早興辦地方教育之舉。
漢代的私學主要分為書胡慎館和經館。書館主要學習的是識字教育、讀寫訓練。經館又被稱為精舍或精廬,在漢代出現(xiàn)較早,是比書館更高一級的私學,實際上是著名學者聚徒講學的場所。
你想要的是中國古代教育史,那么就請從頭看起(比較多,我適當刪減給你轉載一下):
有文獻記載的可追溯山局含到有虞時代舜所設庠,舜時,設庠為教,分下庠,上庠,七歲入下庠,庶老為師,十五歲入上庠,國老為師。
我們從上古臘巧時期就非常重視教育。
先秦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時期,孔子辦學,開啟了私學教育。
夏商時期的情況是這樣的:夏朝,國家就設立了以“序”為形式的官方學校,到了商代中華文明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積累,并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在此基礎上,開始出現(xiàn)新的學校形式“瞽宗”。從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發(fā)現(xiàn)當時的學校還被稱為:大學、右學等,教育的對象主要面及貴族子弟,學習內容以文武、禮儀、樂舞等為主,在天文、歷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師則由巫師、樂師或者*官員充當。
周時期進一步發(fā)展:西周時期,*設國學和鄉(xiāng)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xiāng)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抖Y記. 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zhàn)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后期政權穩(wěn)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而此時的教育依然一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的。
出土于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記載,“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學,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紀很輕時父親就死了,他繼承了父親的官職??低蹙蛯λf:“你年紀這么輕就做官,我要你進我的小學?!薄?/p>
教育內容
一為書、數(shù),西周時,人們已經開始在學校教授基本的計算方法,類似今天的“九九乘法表”一樣。二為射、御,主要教授學生駕駛車輛、戰(zhàn)馬,并學習射擊等內容。三為禮、樂,此部分主要學習《周禮·春序》中記載的吉,兇,賓,軍,嘉等禮儀規(guī)范。
教育方向
一為西周統(tǒng)治者要求學生能夠在學習上涉獵廣泛,文武兼?zhèn)?,周成王對伯禽說:“夫有文無武,無以威天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就是這個意思。二為統(tǒng)治者要求學生能夠將所學在實際中熟練應用。三為周朝的教育側重點不同,有前重武后重文現(xiàn)象。
教育特點
西周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學在官府”,而且還專有教育的器具和材料,《周禮·地官司徒》說:“閭共祭器,旅共表器,黨共射器,州共賓器,鄉(xiāng)共吉兇禮樂之器”,可見禮樂之器當時是多么重要的物什。
東周時期,戰(zhàn)亂頻仍,禮樂崩壞。周王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諸侯開始為政一方,不受管制。諸侯開始在設立自己的官學,稱為“癢宮”。然而此時的教育開始由官方向民間延伸和發(fā)展,“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所謂“百家爭鳴”就是當時教育的典型寫照??鬃映雒且驗樗_創(chuàng)了私人辦學先河。之后諸子百家多是各自立學說,招門生,既是教育,又是宣傳。由于戰(zhàn)亂頻仍的關系,各國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為自己服務,而私學的盛行正好滿足了統(tǒng)治者的需要,也帶來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教育繁榮。此時的教育脫離了官學形式的束縛,開始變的多樣性,可以說是無所不談,從生到死,從和平到戰(zhàn)爭,從法律到訴訟,無所不包。諸侯開始脫離官辦教育的角色,主要以“養(yǎng)士”來吸引人才。教育特點上首先內容無所不包,其次學宗百家,三為講求實踐與實際相結合,且教育場所不固定,或家,或官,或野。四為教育平民化。
秦代:后,初設博士之官,掌管全國教育,因多愛批評時政,丞相李斯提出:“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并批評私學的存在,“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學議之”。秦始皇采納李斯意見之后,實行嚴酷的專制統(tǒng)治,取消并禁止辦私學,焚書坑儒,屠殺博士和方士。要求希望學習的人“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古代教育遭到沉重打擊。
漢代:。漢武帝于是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把儒家典籍《詩》《書》《易》《禮》《春秋》拔高到“經”的地位,并設儒家五博士,取消了其它各家傳記博士,使朝廷教育方針向“獨尊儒術”轉變。元朔五年(前124年),漢武帝立太學,置弟子五十人,設五經博士教授儒家經典。其時在郡國稱為學,在縣稱為校,在鄉(xiāng)稱庠,在聚稱逗笑序,學、校分別設經師一人,庠、序各設孝經師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學教育。新形式的官辦學校開始形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中國教育開始以儒學經典為主要教授和學習方向。將儒家經典作為課堂的必修教材。人們在官學學習儒家經典,進而通過“舉孝廉”、“征茂才”、“舉賢良方正”等方式進入*。太學設立后,對學生的出身不做嚴格要求,為才華出眾是舉,并對家境貧寒者提供資助。
兩漢時期,國家教育管理機構也逐步完善,中央設太常兼管教育。蜀郡守文翁成都石室辦學以后,地方學府興起,由行政長官兼管。太學或其他中央學校以及地方學校主要教授學生儒家經典,兼插六藝,在辭、賦、畫、書等方面也無所不包。
私學方面雖然沒有得到更多發(fā)展,但在教育模式上以和官學接近。幼年以認字教育為主,少年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青年以研究和應用為主,基本和官辦學校教授內容相同。
魏晉南北朝:由于“喪亂弘多”,政局跌蕩,官學衰落,士族階層轉而從《老子》、《莊子》和《周易》中找思想依靠,形成了“玄學清談”。嵇康就是其中代表人物。教育內容除官學外,已不在以儒家經典為主,開始教授相對立的放任思想,有人提出”超名教,任自然”等觀點,不再學宗一師,且不主張學習和實踐相結合,講究清凈無為。
地方私學興盛起來,憑藉“朝章寬簡,政網疏闊”卻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當時的情形是“橫經受業(yè)之侶,遍于鄉(xiāng)邑;負笈從宦之徒,不遠千里”。教育模式也向家族式、私塾式兩個方向發(fā)展,而家族式教育成為這個時期的主流模式,進而士族家庭人數(shù)繁多,逐漸形成了世族勢力。世族家庭教育不在以儒學為主,更兼玄學及博弈書算方面,并將儒釋道相互摻雜,教授知識面也逐漸變廣。此時民間多學經學,而貴族家庭則更傾向詩、書、朝儀等方面,有些家族則世代只通一門,或歷史,或禮儀,或琴棋書畫,王獻之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
隋唐教育的系統(tǒng)化:隋唐時期由于政治、文化、科學、經濟等方面都發(fā)展迅速,國家教育模式也擺脫了漢代獨尊儒術的觀點,同時兼顧佛道思想,逐漸形成以儒學為主,佛道為輔,兼通六藝的發(fā)展方針。
隋文帝開國后,在中央設立了國子寺,設寺祭酒轉管教育,又置博士、助學等充當老師。下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算學、書學等專科學校,大理寺同時設立了律學,教授法律。由于隋初學校系統(tǒng)發(fā)達,學生眾多,但人才鮮少,隋文帝下詔廢天下之學,只保留國子寺一所綜合式學校。國子學后改稱太學,而隋煬帝以后,國子寺改為國子監(jiān),并在地方設立庠、序等學校,教育規(guī)模逐步擴大。但由于隋煬帝好興邊事,戰(zhàn)爭不斷,學校教育最終變的徒有其表,失去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意義。 隋煬帝大業(yè)二年(公元606年),始置進士科,開創(chuàng)了科舉考試制度,為國家教育和選拔人才提供了新的方式由于創(chuàng)制之初,規(guī)矩尚不完備,考試內容、方式等沒有定式,所以對國家教育未形成重要影響。
唐朝是中國教育完善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唐高祖建制以后,繼承了隋朝的教育制度,在國子監(jiān)之外又設立弘文館、崇文館兩所貴族式學校。地方設立州學、縣學。除教育科目繁多以外,唐高宗還令當時在各學科有造詣的官員編寫各科教材,指定為“國學行用”書籍。教育年限不等,有三年,也有七年,分科完成。學生來源也屏棄了魏晉唯出身的陋習,不分貴賤,唯才是舉。科舉考試制度也在這一時期得到完善,公元702年,武則天還創(chuàng)設武舉,以選拔武術人才。唐朝后期,韓愈提出了按照人性的不同,因才施教。強*育對一個人品性的影響。唐朝教育隨著國力日盛,繼而發(fā)展成為國際教育。高麗,新羅,百濟,日本,安南等國家都派遣了留學生或留學僧來國子監(jiān)學習各科課程。據統(tǒng)計,當時中央和地方學校在學人員達到6萬多人,各科人才備出,專科優(yōu)異也可為官成為那個時期的主要體現(xiàn)。主要的教育機構是國子監(jiān)。國子監(jiān)設祭酒一人,是最高行政長官。設司業(yè)二人,助祭酒掌邦國儒學訓導之政令。設丞一人,督導學生學業(yè)。設主簿一人,負責文書簿籍,掌管印監(jiān)。府州縣學學生由長史掌管。國子監(jiān)設有博士、助教、直講等,主管經學教授。老師多以社會名流、*官員充當。
弘文館則是主要生源。崇文館要求學生都是一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國子監(jiān)為文武三品以上,太學五品以上,四門學七品以上及庶人才學優(yōu)異者都可參加。律學、書學和算學需八品以上并兼收社會專攻型人才。級別上,弘文館、崇文館最高,國子監(jiān)次之。中央學校生源選拔主要來自貴族子弟及各地考試優(yōu)異人才。地方官學中的優(yōu)秀人才也可經推薦、考試后進入太學學習,平民入學者稱“俊才”。學生學習時間長短不一,入學時間也不相同。畢業(yè)年限分6年和9年兩種,按學習科目劃分。
官學分旬試、歲考、畢業(yè)考三種。旬試即10天一考,考試內容為背誦和講解儒家經典。歲試即年終考試,考試內容以年內所學所有課程,分上等、中等、下等三個分數(shù)線。下等為不及格,需重新學習,不及格三次則需延長在校時間,累至9年仍不及格者,令其退學。畢業(yè)考由博士出題,國子監(jiān)祭酒監(jiān)考。各學學生能通二經者,平民能通三經者,才有資格考試。各地官學考試及格者由下往上,升入上級學校學習,直至升入太學、國子監(jiān)學習。
宋代:重文輕武政策
宋初皇帝采取“重文輕武”政策來緩解武將謀國的壓力,提高文人的政治待遇,這一政策也體現(xiàn)在國家教育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在解除武將兵權的同時,重用儒臣,實行儒臣執(zhí)政、以文代武的政策。宋太宗以后后,提倡“用文德禮治”,“遵周孔之禮”,主張以儒學為修身之道,同時講求佛道思想的作用。宋仁宗時,下詔州、縣辦學,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
興學運動
第一次興學運動發(fā)生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即“慶歷興學”。旨在對教育機構和科舉制度進行改革。 內容有在州縣設立學校,擴大太學和國子監(jiān)規(guī)模,增加講經博士人數(shù),規(guī)定凡受教育者才可參加科舉考試,考試內容改為策、論、詩賦三種。但運動因組織者范仲淹被罷黜官職,只進行了很短的時間,就匆匆結束。
第二次興學運動從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開始至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繼續(xù)推進,由同平章事王安石倡導,改革內容將太學分為三個等級,即所為三舍法,下舍成績優(yōu)秀升中舍,中舍優(yōu)秀升上舍。熙寧四年五月在地方設立官學,撥學田,置小學教授。十月頒布“三舍法”,改革太學。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頒布太學令。改革科舉取士的方法。王安石認為國家選拔人才應“本于學校”,提出停止明經試科,增加進士名額,取消科舉考試中的詩賦、帖經和墨義內容,改為經義和策論。同時恢復各類專科學校。王安石還提出學校教育要”求專門,兼文武”,在東京設立武學,教授軍事知識。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朝廷設立了經義局,對《詩》、《書》和《周禮》進行新的注釋和講解,匯編成《三經新義》作為全國教育系統(tǒng)統(tǒng)一經學教材。此次興學運動時間長,成效大,但隨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興學運動也中途而廢。
* 第三次興學運動從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開始,這年八月,詔天下興學,以“三舍法”令行天下。州置教授二員,縣置小學。縣學生選考升州學,州學生三年升太學。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又下詔以學校取士,停廢科舉。崇寧興學的目的在于恢復第二次興學運動中的改革內容,學校制度變化不大。
宋代官學,規(guī)??涨?,*在中央設立國子監(jiān)、太學、武學、律學及四門學和廣文館。中央各部門也設立書學、算學、畫學、醫(yī)學。地方上,設立州縣兩級學校,并在路設立學官。教師先由地方選聘,后改聘進士或國子監(jiān)、太學畢業(yè)學生,教材有國家統(tǒng)一頒布,多以五經為主。
有宋一代,各地書院式私學盛行,主要由于自唐朝以來,印刷業(yè)發(fā)達,書籍增多,民間可掌握的教育資料也開始增加,又因五代時戰(zhàn)亂四起,教育中斷,想學習的人一般都集中在有學識的學者的周圍,既而形成書院。宋朝時,官方為了對私人辦學進行管理,對私學“賜匾”、“賜書”、“賜學田”,給予承認,于是書院形成了以私學,半官辦,官辦私學等多種方式。另外由于當時有學識有威望的學者,比如朱熹、陸九淵都喜歡在書院講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書院式私學的威望。著名書院有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和茅山書院。?南宋時期,書院規(guī)模擴大,學生增多,逐步在社會上形成另一種辦學和上學的風氣。書院也從最初的教學場所變?yōu)榧骖櫻芯康膶W術機構。
兩宋時期,由于國家重視文人,經濟發(fā)達,使得國人受教育程度也越來越高,對于受教育的目的,怎么教育人,各時期沒有統(tǒng)一觀點。王安石主張學以致用,為國家政治服務。范仲淹主張學以研究,為國家體制的改革服務。陳亮等人主張受教育是為了謀取功名,建功立業(yè)。這時期的學派代表都主張”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的知識都可以拿來學習。南宋時期的程朱理學主張受教育要“明天理,滅人欲”,主張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人的品德,強*育的連續(xù)性,提出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教學的基本用書。
遼金兩國的教育
遼金兩朝為了鞏固本民族在中原的統(tǒng)治,籠絡文人,仿照中原教育制度,在中央設立國子監(jiān),地方設州學、縣學,并舉行科舉考試,推崇儒釋道思想,對中國教育起到了推進作用。對于本民族,遼金還設立了特殊學校,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58年)創(chuàng)設女真國子學,僅限金人子弟優(yōu)異者入學。地方還設立女真學府及京外醫(yī)學。在宮廷還設立宮廷學校,專門教授宮女。
元朝教育的低迷
元朝統(tǒng)治者仿照宋制,在中央設立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國子學三類學校。地方上各級行政區(qū)域除設立普通官學外,還設立了培養(yǎng)專門人才的醫(yī)學,蒙古學,陰陽學。在農村還設立社學,社學是一種啟蒙式的小學校。雖然元代也于公元1313年恢復科舉制度,學習和考試《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主,講解以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以注解《四書》為考試內容,也從元代開始。雖然元朝有完善的教育體系,但由于統(tǒng)治者過分強調種族優(yōu)越性,將國家管轄的民族為為不同等級,蒙古有蒙古法,而*有漢法,造成種族對立。元朝的教育制度并沒有緩和這種對立情緒,進而轉變?yōu)榇笠?guī)模農民暴動,導致亡國。
明朝教育的興盛
教育機構逐步擴大和完善
明朝開國后,朱元璋非常重視教育,并在劉基、宋濂等大臣的參與下,制定了一系列完善國家教育的方針政策。明朝在中央設立國子監(jiān)、太學、宗學、武學、醫(yī)學、陰陽學等學校,地方上,在內地省份設立府學、州學和縣學,邊疆省份設立衛(wèi)學,統(tǒng)一名稱為“儒學”,按照地方行政等級不同稱為都司儒學、行都司儒學、宣慰司儒學、按撫司儒學、諸土司儒學等。洪武八年還在鄉(xiāng)村設立社學,明孝宗弘治十七年還規(guī)定鄉(xiāng)村每35戶就要設立社學一所。中央以禮部作為全國教育管理機構,地方則在諸路設置學政等官掌管教育。
明朝為照顧功勛舊臣,對這些人的子孫特別優(yōu)待,他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直接進入學校學習。生源一般分為“舉監(jiān)”、“貢監(jiān)”、“蔭監(jiān)”、“例監(jiān)”四部分,前二者,多為地方選拔的優(yōu)秀學生,后二者多為官員子弟或對朝廷有物資貢獻人的子孫。在國子監(jiān)讀書的稱為監(jiān)生。此外還有來自朝鮮和琉球的留學生也在國子監(jiān)學習。
八股取士
由于科舉考試實行幾百年,逐步完善,程序越來越復雜,而在考試內容方面也越來越狹窄。明朝科舉考試提倡程朱理學,以“四書”、“五經”為主。而“四書”、“五經”又以《四書大全》、《五經大全》作為科舉取士的唯一教材。并作為全國教育系統(tǒng)的*材。在考試模式上,也規(guī)定必須使用八股文寫作,字數(shù)也受限制,內容不能自由發(fā)揮,這嚴重影響了學生思想的多樣性。
書院政治
明朝初期,書院教育模式被命令禁止,后又逐漸小范圍恢復。但這時期的書院已經褪掉私學的角色,成為了官學的另一種形式。張居正當政時,以書院學生聚齊在一起發(fā)泄對朝廷不滿為由,大量毀壞書院。明朝末年,無錫人顧憲成被罷官歸還原籍,出于對朝廷政治的不滿,遂聚徒講學,并以東林書院為基地,不時議論朝政,和朝廷里的清流派相呼應,形成了歷史上的“東林黨”,逐漸卷入政治旋渦中,書院教育也逐漸失去以教育為主的功能,成了朝野政治斗爭的工具。
王守仁的道德教育與明末啟蒙教育理論
明朝中葉,王守仁對流行已久的程朱理學提出批評,認為程朱理學講求的品德修養(yǎng)和現(xiàn)實嚴重脫鉤,應該將教育目的放在“致良知”,即忠孝仁義信等對自身的實際的道德修養(yǎng),掌握辨別是非的能力,作到“省查存養(yǎng)”,有事無事都要時刻對自身和外界進行是非錯誤的辨別。王守仁還主張對于萌芽教育,要順應孩子的“樂嘻游而憚拘檢”之情。到了明朝末期,隨著社會矛盾激化,邊界戰(zhàn)爭和內部人民暴動頻起,以及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黃宗羲、王夫之等人主張人性不分善惡,是與生俱來。他們批評程朱理學主張的中庸之道,反對無關外界的“修身養(yǎng)性”,提出教育要”經世致用“,學習各方面知識,反對八股文鉗制人的思想,講求學習和實踐結合,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趨利避害,強調“履事、習事、實歷、習行、習作、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清朝傳統(tǒng)教育的衰落
清代前期國家教育體系沿用明制,順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入主北京,恢復科舉考試,并修復國子監(jiān),改稱國學,設置祭酒、司業(yè)及監(jiān)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典籍、典簿等官,并設府道州縣學,鄉(xiāng)村設置社學、義學,邊疆設置衛(wèi)學。為滿族和蒙古族設宗學、八旗學、蒙古學。后來在國學內設立滿洲司,允許八旗子弟進入國學學習。清代前期教育和明朝教育體制變化不大,除進一步完善教育的基礎建設以外,還增加老師的人數(shù),提高老師的授課水平,注重選師的能力和學識。清朝也接受外國留學生在國子監(jiān)學習,比如俄羅斯,琉球兩國在不同時期都派遣過留學生。
清朝教育在考試方面對科舉制度作了更嚴格的規(guī)定,在嚴肅制度、慎重科名、防止弊案作出了更細致的規(guī)定,并相應的提高了科舉考試人員的待遇。順治丁酉科作弊案和康熙辛卯科作弊案成為清代前期最著名的考場舞弊事件。由于清朝*注重漢族知識分子,在科舉考試中,規(guī)定宗室不參加鄉(xiāng)、會試,旗人、蒙古人不得錄為三甲。另外前期教育中,*注重平衡各地的教育差距帶來的考試不公平現(xiàn)象,按照各地教育的規(guī)模和入學人數(shù)分配考試錄取名額。然而由于清朝在教材上以“四書”為主,考試內容也是在四書中尋章摘句,讓考生根據官方注解進行解析,使得學生為了考試而考試,學習面過于狹窄,達到不知古不識人的程度。*戰(zhàn)爭之后,洋務運動如火如荼,青年學生開始被派遣到外國留學,帶回先進技術的同時,也帶回許多先進的觀念。在傳統(tǒng)教育和外國教育的碰撞中,傳統(tǒng)教育因在科技方面的缺失而越來越受到留洋學生的輕視。張謇提出“教育救國”,希望通過學習外國先進的文化,挽救中國的衰亡。但他不主張完全嫁接外國教育模式,提出嚴格教育論,“凡教之道,以嚴為軌。凡學之道,以靜為軌,有害群者去之,無姑息焉”。容閎提出中國教育應借鑒西方模式,取消科舉考試,讓學生學習各方面知識。國家經歷洋務運動、庚子國變之后,傳統(tǒng)教育受到各界的批評日間增多,以至于光緒三十二年,朝廷廢止了傳統(tǒng)的科舉考試,改設新學,先按傳統(tǒng)考試發(fā)放錄用人才,在設立小中大學堂之后,又根據成績優(yōu)劣授予功名式文憑。
自此,中國新學開始,新式教育興起,中國教育史也不再是古代教育史了。你可以自己w-i-k-i百度不讓我發(fā)他們的網站。用谷歌搜一下。我是轉自那里的??纯催€真是長知識。
鴻都門學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學藝術專門學校。
漢代是我國古代教育的大發(fā)展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較完備的教育體系。漢代的官學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兩大類,私學也在兩漢時期有很大的發(fā)展。官學里面需要大家掌握的重要學校有三所:太學、鴻都門學以及文翁興學。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在長安建立太學作為當時的最高學府。
而鴻都門學是漢靈帝劉宏設置,將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畫像懸掛其中。但是鴻都褲磨敬門學并不是研究儒家經典游仿,而是探討辭賦、書法等學科。在“獨尊儒術”的漢代,改變以儒家經學為唯一教育內容的舊觀念,提倡對文學藝術的研究,是鴻都門學對教育的一大貢獻。
漢景帝時蜀郡太守文翁到達地方之后,發(fā)現(xiàn)當?shù)匚幕浜?,于是選派人員到京師學習,并且設文學宮,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漢武帝即位后,對文翁的事跡極為贊賞,下令各郡國仿照蜀郡設立學校。文翁興學,西漢最早興辦地方教育之舉。
漢代的私學主要分為書胡慎館和經館。書館主要學習的是識字教育、讀寫訓練。經館又被稱為精舍或精廬,在漢代出現(xiàn)較早,是比書館更高一級的私學,實際上是著名學者聚徒講學的場所。
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
中央官學分為最高學府、專科學校和貴族學校雀汪斗三大類。
①最高學府:太學和國子監(jiān)是中國封建國家的最高學府。
②??茖W校:東漢末創(chuàng)立的鴻都門學;南朝的史學、文學、儒學和玄學;唐宋明三代分別創(chuàng)辦的書學、算學、律學、醫(yī)學、畫學、武學等,屬于培養(yǎng)某種專業(yè)人才的??茖W校。它們的教師、教材、教法、生徒及管理制度等都有比較完備的規(guī)定。
③貴族學校:東漢的四姓小侯學,唐朝的弘文館、崇文館,宋代的宗學、諸王宮學及內小學,明朝的宗學,清代的旗學、宗學,都是屬于這一類型。
地方官學自漢代開始設立。
①漢代建立了地方學校制度頃磨,并規(guī)定: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鄉(xiāng)曰庠 ,聚曰序。
②隋唐地方官學除在府州和縣設有由長史管轄的“儒 學”外 ,還設有直 轄于太醫(yī)署 的府州“醫(yī)學”,直轄于中央禮部下陵薯的祠部的府州“崇玄學”。自天寶后即告衰廢。
以上就是大學路整理的鴻都文學??茖W校排名 中國古代教育史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大學路。
現(xiàn)在的家長壓力普遍很大,在升學的壓力下不得不把孩子送去各類的輔導機構。為此,有家長呼吁:要全面禁止課
2021年08月03日 11:56課外報班,每個家長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家孩子數(shù)學不行,是不是得補補啊?”又或是“別的孩子都報輔導
2019年11月11日 22:18課外輔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課外學習活動,也是一種組織化的校外活動形式。特別是在中國的基礎教育階段,學校
2019年11月11日 22:19有人說,校外培訓機構是校內教育的完善和補充,然而也造成學生更多的學習壓力和家長們的經濟負擔。社會上一
2019年11月11日 22:13其實這是一個系統(tǒng)性問題,家長由于大部分只有一個孩子,經驗非常有限,也不做教育方面的研究,所以很多時候
2019年11月11日 22:08教育培訓行業(yè),在我的認知里是從2010年1月29日開始的。那時我剛剛進入新東方天津學校。面試、試講、
2019年11月11日 22:00打開大學錄取通知書,是高考考生們夢想成真的瞬間。同樣的,在大洋彼岸的小島國新加坡,每一年也有一群又一
2019年11月12日 13:14不經歷一次小升初,我還以為九年義務教育沒我啥事。小升初讓我明白,家長需要經歷的最嚴峻的義務可能來了,
2019年11月12日 13:05有很多家長們反應說,不知道為什么孩子對一些數(shù)學法則總是張冠李戴很是讓人頭疼,總是感覺是因為太調皮,所
2019年11月12日 13:02今日寄語"讓孩子愛上閱讀,必將成為你這一生最劃算的教育投資"——畢淑敏前段時間看
2019年11月12日 12:59教育部: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優(yōu)化學前教育班額和生師比
時間: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嚴格幼兒園教師資質條件,把好教師入口關
時間: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教職工存在師德師風問題、侵害幼兒權益要依法嚴肅追究責任
時間: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教師存在師德師風問題,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要依法追究責任
時間:2024年11月12日教育部:2023年全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0.8%
時間:2024年11月12日上海海洋大學排名全國第幾名(2021-2022最新排名表)
時間:2024年06月20日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全國排名(2021-2022最新排名)
時間:2024年06月20日上海健康醫(yī)學院排名全國第幾名(2021-2022最新排名表)
時間:2024年06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yī)大學排名全國第幾名(2021-2022最新排名表)
時間:2024年06月20日上??萍即髮W全國排名(2021-2022最新排名)
時間:2024年06月20日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