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一個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zhàn)役。面對高考,考生總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時候開始報名?高考體檢對報考專業(yè)有什么影響?什么時候填報志愿?怎么填報志愿?等等,為了幫助考生解惑,大學路整理了“我覺得老師不喜歡我”:媽媽的回答,決定了孩子自信還是自卑相關信息,供考生參考,一起來看一下吧
![“我覺得老師不喜歡我”:媽媽的回答,決定了孩子自信還是自卑](https://oss.daxuelu.com/20200623/158303430192369.jpg)
老師不喜歡我老師偏心社交培養(yǎng)
每個家長都非常關心和關注孩子在學校里的一舉一動,當一個孩子悶悶不樂,懷疑老師不喜歡自己時,千萬不要忽略這個問題。
課外輔導網(wǎng)小編與各位家長們一起來聊一聊,“我覺得老師不喜歡我”這個敏感話題吧!
有個周末女兒很反常的沒睡懶覺,早早跑到我們屋怯怯地說:“媽媽,我不想學舞蹈了”。
我猜孩子有心事,果真詢問之下,女兒神情低落地說:
“舞蹈老師偏心,她總叫依依到前邊做示范不叫我,我覺得她不喜歡我!”
孩子的世界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他們喜歡老師,也更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
捕捉到一絲“風吹草動”,就能上升到“老師不喜歡我了”的高度。
女兒的話,讓我很警覺。
我自己也是從孩子過來的,度過了漫長的學生時期,畢業(yè)之初,又做過幾年老師。
老師和孩子之間,伴隨著教與學,一定在無形中建立起評價與被評價的特殊關系。
我很清楚師生雙方良性的評價,對孩子意味著什么。
孩子對老師印象如何,老師又怎么看待孩子,可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精神狀態(tài)。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認為:
人人都需要歸屬一定的社會團體,需要得到他人的愛與尊重。
這種精神需求和吃飽穿暖一樣重要,它非得被滿足不可,否則會使我們喪失安全感并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關于老師對孩子看法的問題,真的有必要好好跟孩子談談。
老師,真的會偏心嗎?
前段時間,網(wǎng)絡上有一段老師采訪的視頻,培訓機構、初高中等各級各類從教年限不等的10多位老師接受了采訪。
當被問到“對學生你會‘偏心’嗎”,面對這“靈魂的拷問”,老師們的回答也都很真誠。
有的老師表示:“不會偏心,因為偏心學生是能感受到的,這樣會影響課堂氛圍?!?有的老師表示:“也有過偏心,但必須要克服這種心理,因為對孩子最起碼的準則是一視同仁?!?還有老師說:“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每個人都有缺點。
我可能喜歡某個學生的積極活躍,喜歡某個學生的認真努力,喜歡某個孩子的孝敬懂事,但沒有完全地特別疼愛某個學生?!?
絕大多數(shù)老師,都是因為熱愛教育事業(yè)、喜愛孩子或有教育情懷才選擇當老師的。
在“偏心”這件事上,沒有老師會刻意而為之。
但因為“教與學”的課堂模式的特殊性,很多老師雖然本意不會去偏心某個孩子,卻會在“無意”中造成“偏心現(xiàn)象”。
正如一位男老師所說:
“作為老師,在課堂上最怕冷場。
有些學生回答問題在點子上,特別喜歡跟老師互動,老師也更愿意跟這些積極的孩子互動。
這在無形中,就會忽略一些其他同學。”
坦誠又扎心,但總結起來只有一點,那就是絕大多數(shù)老師都是抱著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去對待孩子的。
而無形中造成老師“偏心”的,不是孩子的某種特質,而是孩子們的表現(xiàn)。
當我們明白這一點,也把老師內心的想法傳達給孩子。
“老師不會不喜歡我吧”這種擔憂,就會成為一種可操作的、能激勵孩子好好表現(xiàn)的動力。
鼓勵孩子,搞好和老師的關系
我曾看過一項研究:
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因素中,85%取決于人際關系,而知識、技術、經(jīng)驗等因素僅占了15%。
良好順暢的師生關系,不僅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的資源,更是能幫孩子緩解心理上的壓力。
帶給他們信心和勇氣,對孩子以后進入職場和社會也有幫助。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孩子每天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和老師共度的,聰明的父母,都會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并鼓勵孩子維護師生關系的和諧。
那么,怎么樣讓老師“喜歡”上自己呢?
美國教授提出了一條在人際交往中成為受歡迎的人的“三A”法則,這條法則對孩子社交一樣適用。
第一個A(Accept):接受對方。
老師雖然代表著權威,但和孩子并不是對立的。
家長和孩子能放下對老師的戒備心理,坦誠的看待老師這一身份,是對老師最好的接受。
比如,孩子能意識到老師也是個平常人,他們也有正常人都有的喜怒哀樂和個性喜好。
當老師不能周全到每個孩子的需求時,孩子能做到不戴著有色眼鏡去衡量老師,必要時,還能心平氣和地跟老師溝通。
第二個A(Appreciate):重視對方。
作為師長,老師每天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孩子們知識,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
老師們教書育人的付出,是一份無法量化的勞動,飽含著感情和奉獻。
孩子真心尊重并重視老師的勞動和付出,這是一種雙向的愛和感情的流通。
也是教孩子學會感恩,更是孩子求學時代最珍貴的一段回憶。
第三個A(Admire):贊美對方。
人和人之間的氣場很微妙,當孩子真心感激并贊美老師時,老師會從內心感覺到,也會把尊重和贊美反饋給孩子。
這是師生關系中最好的潤滑劑。
人際關系,總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
當一個孩子一心向上,善良禮貌,做事得體時,即使開始不被老師重視,在慢慢相處中也會改變老師的看法。
人際交往,貴在贏得尊重
很多孩子在衡量自己和老師的關系時,判斷都難免不準確。
當老師的行為“突破”孩子的期待時,孩子內心會失落,會認為老師不好或老師不喜歡自己。
更極端一點的孩子,會處處按老師的喜好標準去“塑造”自己。
就像開頭的舞蹈班事件,女兒在懷疑老師對她不喜歡后,十分沉淪,她還認真地跟我探討過:
“媽媽,世界上有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我真想做個十全十美的人,讓許多人都喜歡我?!?孩子虔誠地想和老師、想和全世界交好的愿望,讓人覺得可愛又可憐。
可很多時候,錯不在老師,而在于孩子太過“敏感”。
這時,我們除了及時找老師了解情況,幫助孩子做好心理疏導,還有必要告訴孩子:
“對待老師一時看似‘不友好’的態(tài)度,不要太敏感,有時候老師只是提出問題,希望你能改正,并不會否定你這個人?!?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無論是老師,還是孩子。
如果一時不能贏得老師的喜歡,就教孩子低下頭走正確的路。
一個不驕不躁,不亢不卑的孩子,即使一時被偏見禁錮,也總能在時間的幫助下,走出偏見,贏得尊重。
孩子的社交質量,來源于父母的愛
相信除了成績,恐怕沒有比孩子在學校的狀態(tài)更讓父母們擔心的了。
怎么預見一個孩子未來跟老師或同學的關系呢?
美國心理學家曾有個5分鐘預測法:他們請媽媽用5分鐘時間介紹自己的孩子。
當媽媽們評價自己的孩子,使用的詞匯大部分是溫暖、喜悅或充滿自豪時,可以預測這個孩子的人際交往不會差。
當媽媽談論自己孩子時,充滿抱怨貶低和負能量時,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受歡迎的程度就較低。
看上去,這種預測法很“玄”,可它的依據(jù)卻是:
當一個孩子從父母那里,學會了如何表達愛、接收愛、感知愛,孩子就能學會讓“愛”傳遞和流動,社交也會更好。
一個人,被接納,才能接納更多。被擁抱,才能敞開胸懷,去擁抱世界。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
缺愛的孩子,也難以建立較好的人際關系。
人生起步之初,想要孩子自信、樂觀、大方地去贏得老師、同伴的好感。
父母就一定要在情感上,多接納孩子,多給予孩子關心和愛。
一個能接納不同、尊重老師、團結同伴、創(chuàng)造自己獨特的社交網(wǎng)和關系網(wǎng)的孩子,是很了不起的。
而這種能力和性格,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當一個孩子,懷疑老師不喜歡自己時,千萬不要忽略這個問題。
父母們一定要抓住機會,提前給孩子上一節(jié)社交課。
因為,這是培養(yǎng)孩子社交能力最好的切口。
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感謝您的閱讀。
以上就是大學路為大家?guī)淼摹拔矣X得老師不喜歡我”:媽媽的回答,決定了孩子自信還是自卑,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