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教學理念 >正文

我國未成年人觸網呈低齡化 小學生群體有自己手機的占比達到64.2%

更新:2020年07月06日 15:08 大學路
高考是一個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zhàn)役。面對高考,考生總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時候開始報名?高考體檢對報考專業(yè)有什么影響?什么時候填報志愿?怎么填報志愿?等等,為了幫助考生解惑,大學路整理了我國未成年人觸網呈低齡化 小學生群體有自己手機的占比達到64.2%相關信息,供考生參考,一起來看一下吧我國未成年人觸網呈低齡化 小學生群體有自己手機的占比達到64.2%

  10日在北京發(fā)布的一則報告顯示,中國未成年人首次接觸網絡的年齡不斷降低,小學生群體有自己*的占比達到64.2%,他們熱衷在網絡平臺上完成作業(yè),并借助微信及QQ聊天讀新聞。
  
  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持續(xù)走低
  

  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聯合中國少年兒童發(fā)展服務中心、中國青少年宮協(xié)會等單位在北京舉行新書發(fā)布會,共同推出《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2020-2020)》。
  
  據了解,藍皮書內容主要來自于2020年度針對全國100所中小學校和青少年宮等校外教育場所進行的抽樣調查,并對青少年網絡使用、網絡認知、*上網、等焦點問題進行了分析。
  
  自2006年到2020年,對比十年里的調查數據,《報告》發(fā)現,中國18歲以下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持續(xù)走低。
  
  根據2020年底的調查數據,被調查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的總體普及率高達98.1%,10歲之前觸網的比例高達到72.0%,比2010年的55.9%顯著增加。其中,2020年底7歲(學齡前)觸網比例達到27.9%。
  
  在觸網年齡普遍走低的背景下,城鄉(xiāng)未成年人觸網率的差距正逐年減小。在2007年的調查里,城市未成年人互聯網接觸率為87.9%,農村為68.8%。而十年后,在2020年的調查數據中,城鄉(xiāng)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接觸率差異明顯弱化。其中,城市上升到98.7%,農村則升至7.9%。
  
  超六成小學生擁有自己的*
  
  據《報告》披露的調查結果,目前中國未成年人擁有自己*的人數明顯增多。
  
  從數據來看,被調查未成年人有自己*的比例率達到73.1%。其中城市未成年人“擁有自己*”的比例達75.4%,農村達67.6%。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們也逐步邁入了“*一族”:在被調查的圍城年人中,小學生群體有自己*的占比達到64.2%,初中生為71.3%,高中生86.9%。
  
  青少年微信使用率達84.6% 愛讀新聞愛聊天
  
  目前,微信已成為未成年人獲得新聞信息的首先渠道。2020年,被調查未成年人微信使用率高達84.6%。而在2014年,該比例僅為49.3%,增幅明顯。在使用微信的未成年人群體中,借助微信獲取新聞信息的比例為49.2%,超過電視成為未成年人獲取新聞信息的第一渠道。
  
  此外,在互聯網社交層面上,目前未成年人依然更偏愛QQ。但在微信的使用上,小學生群體較中學生用的更多。其中,發(fā)語音、朋友圈和群聊是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主要方面。悄然流行起來的,還有微信支付。隨著年齡增加,未成年人微信支付比例也在成倍增加。
  
  對此,《報告》解釋:微信已開始在低齡未成年人中養(yǎng)成習慣和依賴,而高年級學生則對QQ的依賴更為明顯。
  
  未成年人“在線學習”趨勢明顯
  
  自2006年對未成年人進行互聯網使用調查以來,網絡學習都是其互聯網運用的重要方面。
  
  《報告》顯示,不論是上網目的還是實際應用,未成年人通過互聯網進行在線學習的情況都有所增加,人數比例也呈現增長趨勢。
  
  從2020年的數據來看,無論是未成年人的上網目的,還是通過互聯網學習的比例都有大幅提升?!巴瓿勺鳂I(yè),查資料”在未成年人上網目的中排第二位,僅次于放松休息;“在線學習”在未成年人主要使用的網絡功能中排在第三位,僅次于網絡音樂和QQ聊天。
  
  應用互聯網學習,對提升未成人的學習效率幫助明顯。調查顯示,52.4%的未成年人認為互聯網對自己的學習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其中,未成年人使用*、電腦、學習機等閱讀行為大幅增加,其主要閱讀的三類圖書為:文學名著、歷史知識/歷史人物類和科普類。

以上就是大學路為大家?guī)淼奈覈闯赡耆擞|網呈低齡化 小學生群體有自己手機的占比達到64.2%,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